5月13日,第十六届中国病理医师年会在重庆开幕,来自国内外病理学领域的60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分子病理进展、肿瘤研究、专科病理诊断、住培医师培养等领域,交流前沿新进展,探讨研究新思路,谋求合作新模式。
▲ 年会现场。主办方供图
据介绍,中国病理医师年会是国内最权威、影响力最大的全国性病理学术会议之一。本次年会由中国医师协会、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主办,国际病理学会中国部、吴阶平医学基金会病理学部、重庆市医师协会、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协办,金凤实验室和渝粤病理科学研究中心承办,为期3天,共分7个主题,邀请40余名国内外知名院士专家作报告,同时,还特别关注西部地区病理发展情况,邀请来自西部7省市病理专家就西部病理现状与发展开展专题讨论。
【资料图】
“生物技术发展到今天,我们已经具备以数字化呈现或评价机体免疫状态的可能性。”在当天的主旨报告环节,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主任张学敏以《肿瘤研究回顾与展望》为题进行了分享。他说,从疾病发生的过程来看,发展免疫力可视化三维码技术及其解码,与显著的核磁共振、CT相比,可以帮助疾病发现的时间显著提前。
值得一提的是,张学敏院士带来了一项重要研究进展——生物钟的“有形”指针,这可用于节律调整和时差调节。
他解释说,生物节律,俗称生物钟,它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。如果发生异常,可引起睡眠障碍、代谢紊乱、免疫力下降,严重时可导致肿瘤、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发生。
据张学敏介绍,初级纤毛又被称为“细胞天线”,可以帮助细胞接收信号,感知外部环境的变化。“我们发现,中枢SCN(即视交叉上核,位于大脑下丘脑前区)特定区域神经细胞的初级纤毛24小时‘潮汐’样涨退,就可调控机体昼夜节律。这是一个重要的科学发现。”张学敏说。
“全球围绕肿瘤诊疗已有近200年的研究历史、百万篇研究文章、数百个抗肿瘤靶点、上百个抗肿瘤药物,但并未能带来肿瘤诊疗的关键性突破,目前仍面临挑战和困境。”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国家肝癌科学中心主任王红阳以线上的方式作了题为《追求精准,注重转化》的报告。
她表示,我国病死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主要集中在消化系统,包括肝癌、食管癌、胃癌等。她以肝癌为例介绍说,终末期肝癌的5年生存率只有2%,而如果是极早期诊断的患者,5年生存率可达64%以上。及早发现癌前病变,可以有效降低癌症发病率和病死率。
王红阳院士说,肝癌的发生与肝炎密切相关,系统研究‘炎—癌’转化是实现肿瘤早防早诊早治的关键突破口。为此,她的研究团队提出了我国高危人群肝脏“炎—癌”转化预警监测方案。
“随着人类基因组测序、生物大数据信息分析、分子病理检测和人工智能辅助病理诊断等技术的进步及普遍应用,临床医学发展迈向精准诊疗时代。”中国科学院院士、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会长卞修武说,在这一时代背景下,传统诊断病理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,正在向下一代诊断病理学迈进。
他表示,下一代诊断病理学以病理形态和临床信息为诊断基础,以分子检测与生物信息分析、智慧制样与流程质控、智能诊断与远程会诊、病灶活体可视化与“无创”病理诊断等创新前沿交叉技术为主要特征,以多组学和跨尺度整合诊断为病理报告内容,实现对疾病的“最后诊断”,并预测疾病演进和结局、建议治疗方案和评估治疗反应,形成新的疾病诊断“金标准”。
在他看来,未来要加快下一代诊断病理学成熟和应用,重塑病理学科理论和技术体系,发挥诊断病理学在疾病“防、诊、治、养”等过程中的重要作用,促进临床医学进一步发展,服务健康中国战略。
另据了解,此次年会举行了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换届选举,卞修武院士连任会长。
当天,400余名专家学者还前往金凤实验室就“下一代诊断病理学技术与平台”开展了现场交流。
举报/反馈标签: